在历经诸多环境挑战的现代社会,武汉以其超规模的人口和众多传统制造企业,成功跻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最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畅与实习生潘雅芳带来了重磅消息:武汉市的水域国控断面优良比例首次达到100%,长江武汉段连续五年的水质保持在Ⅱ类,生活垃圾实现了“零填埋”,空气质量监测站覆盖街乡,全力推进国家生态“试验田”建设的任务……
这一切,得益于智慧科技的飞速发展,武汉市通过引入诸如遥感卫星、探地雷达、无人走航船和红外热成像仪等先进设备,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朝辉表示:“我们告别了‘铁脚板’时代,正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生态治理现代化,成功实现由‘人防’向‘技防’的跨越。”
提到生态监测,武汉的空气质量无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武汉市的量子激光雷达通过发射脉冲激光,对大气中的颗粒物进行探测,不仅每8分钟生成一幅完整的360度大气图谱,更是帮助环境执法人员及时发现污染源,保障市民的呼吸健康。
在江汉大学,一座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空气超级站正在运作中。这座由超级计算机与多种高端传感器构成的空气监测系统,能够全面分析400种空气细化指标,再结合遥感卫星与无人机等,实现全时段的空气质量监测,确保无一雾霾泄漏。
同样在水域治理方面,武汉也在不断创新突破。4月3日,江夏的金水河旁,AI机器人正在为河水进行“体检”。使用新引进的水指纹AI污染溯源技术,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使原本复杂的水质分析变得简单而高效。AI能够快速识别水中的污染物,确保在暴雨、洪水等情况下紧急调配检测资源,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高级工程师李元豪自豪地介绍:“相比传统模式,我们的检测速度提高了10倍,特别是在急需监测的情况下,AI无疑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
在生态监测系统的推动下,武汉市制定了《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三年建设方案》,通过构建数智化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项目审批和生态治理的效率。这一过程中接入了124个水质监测站和180个空气监测站,量化分析了超过5亿条数据,真正实现了数据共享与高效应用。
新上线的“智能化辅助环评审批”系统,让传统繁琐的审批流程变得ele快速与便捷。徐磊,青山区生态环境分局的环评审批科工作人员,对新系统赞不绝口:“只需12分钟,就能完成复杂项目环评报告。”这种数智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实在的便利。
无论是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还是日常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在武汉这个名副其实的城市生态治理“试验田”中,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武汉市正在通过科技赋能,将“环保力”化为城市竞争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
在这一场生态保护的伟大进程中,科技不仅带来了效率的提升,更是为实现碧水蓝天的目标,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蓝图。未来的武汉,必将以科技为驱动力,向全球展示其独特的生态文明风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P
产品目录
PRODUCT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

维密圈官网登录 - 安全快捷,畅享明星网红独家内容
联系人:李经理
联系电话:15666887396
QQ:2248893324
地址: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光电路155号光电产业加速器(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