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图标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中国空气质量监测网官网聚焦新技术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8年会之环境监测会场

发布时间:2025-07-05

作者: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包括“生态环境监测创新技术与应用分会场”、“大气污染监测创新技术分会场”、“扬尘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分会场”。

  2018年8月4日,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各分会场热闹开场。据了解,此次年会共设36个分会场,5个论坛,4个研修班,其中仅以环境监测为主题的分会场就有三个,包括“生态环境监测创新技术与应用分会场”、“大气污染监测创新技术分会场”、“扬尘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分会场”。仪器信息网编辑聆听了“生态环境监测创新技术与应用分会场”报告,精选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王业耀副站长致辞并主持上午论坛,在致辞中表示,我国要抓紧水气土监测能力建设,并做好质量控制,希望各方同仁共同努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左上)、张兵(右上)、张建辉(右下)、陈辉(左下)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建国、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张兵、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副主任张建辉、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工程师陈辉等专家从卫星遥感、高空遥测(无人机或超级站)和激光雷达等方面介绍了遥测技术及其应用。我国目前已发射四颗大气环境卫星,后续还有15台卫星建设的计划;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拥有10余套无人机;刘建国团队在京津冀地区建设了17台激光雷达组成的立体监测网,大量、系统的遥感设备为我国环境遥感监测提供了基础。目前,遥感监测可用于大气、水体以及生态监测。在大气遥感领域,目前可监测灰霾及颗粒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臭氧等污染气体、温室气体、散乱污企业、环保设施工况、挥发性有机物等。水环境遥感监测可用于水质遥感监测(水华、叶绿素、悬浮物、水温、透明度等)、黑臭水体、流域生态、近岸海域、温排水、污染物偷排、污染应急监测等。生态遥感可用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城市生态、跨界生态环境问题、土壤污染源、环境风险源排查、规模垃圾等监测。

  虽然已有很多应用,但是需要研究的技术更多,主要集中在光谱技术开发、遥感数据建模和分析、分析结果与环境管理相结合等领域,尤其是如何开发更多更有效的光谱仪器来得到更多污染信息。

  我国目前环境评价体系主要以物理参数、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为主要关注对象,但有时候这些指标不足以反应整体问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介绍了美国、欧盟等国家水生态完整性评价的经验和我国目前评价体系的不足。美国2016年河流损伤因子前三为病原体、泥沙沉积和营养盐因子,而我国很少关注病原体,泥沙沉积关注度也并不大。欧盟水生态完整性评价包括景观条件、自然干扰、水文/地形、生态过程、化学物理指标、生物情况等内容,而且不仅关注现状,还关注变化情况。而我国幅员辽阔,常规监测因子的五类划分并不能完全正确评价水体情况,尤其是一些特殊环境下的水质情况。值得欣慰的是,

  在整体环境监测领域,实验室分析技术是历史最久、技术最多、分析最全面的,但仍有很多新技术在不断发展中。此次会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辉、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黄业茹、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龙峰教授代表宋丹、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吴海龙等为大家带来了不少新技术。

  针对我国POPs履约需求,郑明辉介绍了全二维气相色谱分离检测短链氯化石蜡的技术。在VOCs和臭氧前体物检测领域,黄业茹介绍了GC多维切割技术和FID/MS双检测器同时检测C2-C4化合物和醛酮类化合物。在颗粒物源解析领域,黄业茹介绍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能谱仪区分不同来源颗粒物并计算其比例的技术。MALDI-TOF是一种用于生物大分子检测的高通量质谱,刘倩通过对进样探针的改进从而实现高通量检测小分子污染物,主要通过对碳纳米材料的形态改变、掺杂、表面修饰等工作使其具有萃取、富集、选择性吸收小分子污染物的能力,从而成为一种进样探针,目前成功用于分析短链氯化石蜡等污染物。宋丹介绍了一种利用荧光免疫反应和倏逝波原理检测水中污染物的仪器,目前可检测微囊藻毒素、雌二醇、双酚A、汞等污染物质。吴海龙针对目前环境分析需要大量繁琐前处理以减少干扰信号的弊端,提出以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方法代替前处理,通过化学高维校正提高信号分析能力,以简化分析,实现快速、同时、精准定量分析。

  除技术交流外,此次会议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多位工作人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测领域的管理经验。

  监测管理室主任陈传忠针对环境监测领域采购过程中低价冲标、虚假响应、履约不力、违规操作等问题,从样品测试、招标环节尽量公开、当面交流、合同条款约束等方面介绍了采购经验。夏新研究员分享了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建设中的质量管理经验,包括将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纳入同一个体系、采样终端解决野外作业的质管难题、信息标准化强化过程控制和规范管理、以监管促进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意识双提高。党办主任吴宇欣介绍了总站购买第三方服务时,总站、地方站和服务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应急室研究员康晓风介绍了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主要任务、工作基础、技术难点以及建设方案,

  质管室高级工程师滕曼介绍了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自2011年开始的21轮能力考核(验证)的情况及结果,建议使用基体标准物质进行质控。

首页 首页 产品 产品 电话 电话